尘埃云揭示恒星亮度现象 |
|
![]() 艺术家根据ESO超大望远镜的观测结果绘制的北冕座R星。这类恒星表现出不稳定的可变性,被认为是由大型尘埃云的存在引起的。 最近在一颗超巨星附近探测到的尘埃云提供了迄今为止最有力的直接证据,证明了为什么某些恒星会有神秘的暗淡期。 由法国蔚蓝海岸天文台的Patrick de Laverny领导的一个天文学家团队在距离人马座RY恒星30天文单位(AU)的地方观测到了一团巨大的尘埃粒子云。(1 AU是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 这是迄今为止在所谓的北冕座R星(R Cr B)周围探测到的距离最近的尘埃云。 北冕座R星是一种超巨星(大小是太阳的50倍以上),其亮度在短短几周内下降了1000倍,但恢复到正常水平的速度要慢得多。1795年首次观测到的R Cr B恒星让天文学家困惑了很长一段时间。 几十年前的“尘埃抽吸理论”认为,R Cr B恒星偶尔会喷出物质,这种物质可以在一定距离外形成碳尘,那里的温度足够低。 如果碳云蜿蜒进入我们的视线,恒星就会黯然失色,可见光波就会被阻挡。然后,慢慢地,光粒子的力量将变暗的护罩推开。 人马座RY距离地球约6000光年,是南半球最亮的R Cr B型变星,也是支持沙尘暴理论的良好证据来源。 2004年,de Laverny的团队确定了距离人马座几百半径的云层的存在。然后,他们专注于探索更近的区域,更接近云层可能形成的地方。 他们用ESO的超大望远镜干涉仪进行的最新观测实现了这一目标。在2007年5月出版的《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天文学家们报告称,在距离恒星中心100个恒星半径(即30天文单位)的地方发现了一团恒星云。 然而,观测到的云可能已经有六个月大了,而且离它的起源地很远,在恒星外壳的深处。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观测,以确定尘埃抽吸理论的几种变体中的哪一种解释了云形成的位置。 de Laverny说:“在发现R Cr B的可变性质200年后,R Cr B现象的许多方面仍然是神秘的。”该团队将在未来几个月密切关注射手座RY,希望能为暗淡恒星的奥秘提供更多线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