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星球崛起: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凤凰号探测器向火星发射 |
|
![]() 美国东部时间2007年8月4日凌晨5点26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凤凰号火星着陆器在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的滚滚浓烟中乘坐德尔塔II 7925火箭从17A发射台升空。 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周六,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凤凰号火星着陆器照亮了佛罗里达州黎明前的天空,发射太空舱,执行一项任务,以确定该行星是否曾经支持原始生命。 美国东部时间早上5:26:34(格林尼治标准时间0926:34),联合发射联盟德尔塔2号火箭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卡纳维拉尔空军基地的17A发射台向火星发射了凤凰号。这台三级助推器将前往火星北极附近的北方瓦斯蒂塔斯平原,预计它将用八英尺(2.4米)的机械臂在那里挖掘并采样该地区的冻土。 就在发射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凤凰号项目经理巴里·戈尔茨坦说:“这是一个去火星的美好早晨。”正如预测的那样,对于清晨的太空拍摄来说,天气条件是原始的。本周早些时候,由于火箭加油过程中的恶劣天气,发射被推迟了24小时。 就在发射的超音速爆裂声之后,当火箭冲向火星时,凤凰城的官员们激动地喘了一口气。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凤凰号任务副项目经理Tim Gasparrini说:“这几乎是你能想象到的最酷的事情。”“凤凰城已经来了很长时间了,这真的非常令人兴奋。”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凤凰号着陆点工作组联合主席雷·阿维德森表示,成功发射是一种巨大的解脱。 Arvidson说:“这是一次伟大的发射,所以这意味着我们将到达火星上的一个高纬度地点,并首次对冰进行采样。”“现在我们可以继续在火星上进行伟大的科学研究了。” 前往火星 耗资4.2亿美元的凤凰号任务建立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取消的2001年火星勘测者着陆器和1999年12月着陆时坠毁的命运多舛的火星极地着陆器的灰烬之上。任务管理人员表示,772磅(350公斤)重的探测器及其七个科学仪器包的大部分都是由基于这两次任务的硬件或从这两次使命中回收的硬件制成的。 Gasparrini说:“我从1997年开始研究这艘航天器,所以看着它最终升空,我感到非常欣慰。”“你在生活中很少有第二次机会。” 凤凰号在一系列发动机燃烧之间在太空中滑行,最后一次宇宙飞船分离约90分钟后升空。该航天器向地球发送信号的时间比任务管理人员预期的要长,但最终通知了任务控制中心其良好的发射轨迹和全面运行的太阳能电池板。 “这似乎是一个永恒,”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射主任查克·多瓦尔说。“我们不确定Phoenix会给家里打电话,她打了,我们很高兴。”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的凤凰号飞船项目经理埃德·塞迪维(Ed Sedvy)说:“火星巡航将持续大约九个半月。”洛克希德·马丁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建造了火星探测器。“然后我们将经历下降、进入和着陆,这是任务的主要环节。” 凤凰号定于2008年5月25日着陆,在其保护性气罩后面穿过火星大气层,然后部署降落伞减缓下降速度,伸出三个着陆腿,发射一组脉冲火箭,在火星表面顺利着陆。凤凰号任务由加州帕萨迪纳的喷气推进实验室管理,预计将持续至少90个火星日。 如果成功,此次着陆将标志着自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大规模维京着陆任务以来首次在火星上软着陆。 “这将是一片相当平坦的平原,但在科学上仍然很迷人,”阿维德森谈到目标区域时说。 极地科学 研究人员使用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和其他航天器的图像,以确保凤凰号的着陆点相对没有岩石、陡坡或其他可能对航天器构成危险的条件。任务管理人员表示,着陆点位于火星的纬度,与地球上阿拉斯加北部或冰岛的纬度相似。 除了类似反铲的机械臂外,凤凰号还配备了一系列科学工具,可以品尝、嗅闻和窥视火星土壤和冰。任务科学家表示,探测器不会寻找生命本身的证据,而是寻找微生物或其他生物存在所需的条件。 “这是未来任务的垫脚石,因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首要目标是在太阳系内寻找地球边界以外的生命,”亚利桑那大学凤凰号的首席研究员彼得·史密斯在发射前简报会上说。“这是朝着这个方向迈出的一步。” 安装在凤凰城上表面或甲板上的微型烤箱和湿化学实验室将扫描土壤和冰样本,寻找有机分子和化合物的迹象,而相机和显微镜则会对样本进行成像。该探测器还携带激光测距和探测(lidar)仪器以及安装在气象桅杆上的其他工具,用于研究火星天气。 但在凤凰号能够研究火星之前,探测器必须首先到达这颗红色星球,这在过去被证明是一个挑战。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表示,迄今为止,超过一半的火星任务都失败了。 戈尔茨坦在发射前说:“尽管我们喜欢认为自己很聪明,但我们显然没有我们需要的那么聪明。”他称火星是宇宙飞船的吞噬者。“这真的是一项艰巨的工作。无论我们成功着陆多少次,都不会是例行公事。” 太空网撰稿人戴夫·莫舍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报道。特约撰稿人塔里克·马利克在纽约市报道。 |